2019年9月,「不論如何也要在第一份工作堅持兩年」這個初入職場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已達到,便開始尋找新機會。在求職網站看到不少職位都要求申請人能說流利英文和普通話。寫CV時就想,中英文都有公開考試成績作為憑據,但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會說普通話呢?於是就萌生報考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想法。
很多同學都說普通話水平測試並不容易,光看那本厚厚的考試大綱(實施綱要),也不知要讀多久才能去應考,加上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也只是普普通通,但想取得漂亮的成績,於是就報讀HKUSPACE 的備試課程,以恆常的課堂鞭策自己温習,讓老師糾正發音,順道學習應試技巧。本地很多院校和機構都有提供備試課程,可是網上並沒有舊生的評價。選擇 SPACE 的原因主要是開課日期和上課時間都切合個人日程,而且上課地點距離工作地點和住處不遠,因此就選擇了 SPACE。SPACE 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備試課程有兩門,一門是30小時,一門是60小時。由於想多作準備才應考,於是報讀了60小時的課程,完成課程並通過考核,還可申請 CEF 持續進修基金 *。(開課後跟班上同學閒聊,同學聽聞太空課程有考試貼士,所以就來報讀。本來還覺得不大可能有貼士,直至看到考卷才明白同學的意思... )
授課老師來自北京,在水平測試獲得一級甲的成績,亦是水平測試的考官,教學經驗豐富,語言學方面的學問也高。老師雖然已達花甲之齡,可聲線和外表聽 及看起來比他實際年紀年輕十數載。課程提供很多筆記,老師還會為朗讀篇章和單字單詞雞精筆記親自錄音,基本上肯花時間熟讀筆記、多聽錄音和按老師的教導修正發音,考試要過關就不難。測試中有一項是個人短講,每次上課時,同學都可以把短講內容在班上朗讀一次,還會輪流朗讀單字、單詞和朗讀篇章,老師也很有耐性地糾正同學的發音和內容上的文句瑕疵。老師說,以前的課堂大多只有少於十個學生,所以每人會有多些練習機會。不巧我修讀的那一期卻有十多人報讀,從未試過有那麼多人一同上課 (oops!) ,不過每堂都有同學缺席,有些甚至只來了一兩次,所以練習時間仍有不少。
完成課程後,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習如何說標準普通話。雖然我從幼稚園開始便學習普通話,基本日常溝通是沒有問題,可朗讀文章時就說不出標準普通話。學院建議已修讀普通話100小時的人才報讀此課程,但個人覺得不是必須,只是基礎深厚會學得輕鬆一點,當然,從幼稚園至初中,累積的普通話課學習時數肯定已超過100小時。課程裏,不論四聲音調、聲母韻母,還是朗讀技巧,老師都有技巧地逐一教授,完成課程後,覺得自己的普通話是大有進步。香港人的普通話發音問題其實都是大同小異,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廣東話中沒有的發音說得不標準,所以在老師指導其他同學時,也可留意自己會否有同樣的情況。
*CEF
曾向學院查詢,除了達到要求的出席率和完成課程考核 (考核前老師會給温習範圍,不難及格),還要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獲得合格成績,才會獲基金發還學費。如果不應考水平測試,就不能申領進修基金。
==========
感想:
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工作,一星期七天,五天全職工作,四天跟中小學生補習。這樣的生活過了兩年,漸漸發現沒怎麼預留時間給自己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或是學習新事物。2019年遇上一個熱愛學習的朋友,看到對方積極學習,自覺比不上對方,令我對自我增值的必要有更強烈的感覺。
闊別校園兩年,重返校園上課的感覺令我覺得非常棒!每一堂都在學習新事物,感覺自己在進步。我修讀的那一班,有些同學來自北京、台灣、廣東、四川,還有個已學習中文三十年的德國人,跟不同背景的同學一同上課真意想不到。同學們來上課的原因各有不同,有數人是教師,有人是為去澳洲工作假期作準備,母語為普通話的同學則想當普通話教師,還有些是兩夫婦來拍拖上堂。很喜歡小班教學的模式,開課一、兩個月後基本上認得出全部同學,而且很多都是勤力的同學,學習氣氛也不錯,大家上堂都很積極活躍。課程開始不久就遇上社會運動,間中會停課或提早下課,農曆新年後又有肺炎疫情,結果就轉為網上授課,20堂的課程結果拖拖拉拉花近7個月才完成,好像跟老師和同學們相處了很長的時間,感覺也難忘。課程本來的設計是完成20課後,剛好就是春季考試舉行的日子,同學可以趁學滿師時的最佳狀態應試,但考試在疫情下延期了好幾次,由3月延期至6月,再延期至8月,最終延期至10月疫情稍為緩和才成功舉辦 (然後又爆發新一波疫情)... 兩年沒讀書,人到青年重新讀書卻遇上幾番波折,看來青年求學之路不易走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